深圳十大配资公司
近年来,似乎每到夏天人们都会感慨一句“最热夏天”,只不过,这越来越不像一句玩笑。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再度刷新高温纪录,曾经以为遥远的“气候变暖”,如今越来越影响生活。
空调成为刚需,城市陷入“热岛”包围,极端天气更频繁也更猛烈。面对这个愈发炙热的世界,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还是还有什么事,是我们此刻就可以开始做的?
“东北人排队装空调”冲上媒体热搜
苏格兰气候科学家马特·温宁(Matt Winning)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尝试打破这种“无能为力”的情绪,但他不是在讲台上传道,而是在脱口秀舞台上讲“气候段子”。
幽默又不失严谨,引人发笑又催人深思
在《热爆了》中,温宁利用自己环境经济学家的专业背景,将几十年来人类对气候变迁的研究成果融入诙谐的讲述中,致力于为气候变化切实地做点什么。
01
脱口秀+气候科普
读懂气候变化究竟是什么
正如温宁自己所说,气候变化“本身并不好笑”,但他擅长从艰难话题中发掘笑点,通过滑稽段子和机智讽刺引人发笑。
例如,用一个妙趣横生的段子将“气候变化”比作一段逐渐破裂的亲密关系。他说,大多数人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就像对伴侣工作的理解——以为自己知道,实则一问三不知。
为了让读者更易理解,他用恋人突然迷上健身为喻,描绘了气候变化从微妙变化到彻底转变的全过程:一开始只是偶尔健身,渐渐沉迷其中,最终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并另结新欢,而你则在事后才猛然醒悟——一切都早有征兆,却被你忽视了。
受极端天气影响下的城市
这就像地球气候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剧变,而是在你日常熟悉的背景中,悄然改变了面貌。
在这则类比背后,温宁还用科学语言解释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短期的、瞬息万变的,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化的趋势,因此天气难预测,而气候变化却可以通过长期数据观察和确认。
全球变暖并非自然变化的结果,而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异常升温——升温速度远远超出地球自然周期的节奏。本应进入冰河期的地球,却被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推迟了数万年。
1850~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图:国家气候中心
太阳并不是罪魁祸首,因为只有地球近地表区域在升温,而高空平流层却在降温,表明是人类活动导致了热量在地球表层“滞留”。
2022年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及增幅变化趋势
图:WMO《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
总之,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事实:地球正越来越热,气候正越来越糟糕,而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02
世界何日完结?
气候变化的引爆点在哪里?
电影《后天》有这样的剧情:洋流突然静止,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滑雪村。这一切并非完全是一种脑洞,未知尽头的变暖可能会导致地球当前状态发生突变和剧变。
这些引爆点并非虚构,而是科学界长期关注的高风险机制,它们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一旦启动,后果将是星球级别的巨大动荡。温宁指出,可以把引爆点想象成你在玩叠叠乐游戏时经常作出的选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的开幕影片
他从冰盖融化谈起,指出虽然东南极冰盖暂时稳定,但格陵兰岛和西南极的冰盖则可能在气温升高1—4℃中迎来坍塌的引爆点,最终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6到7米,淹没众多沿海大城市。虽然这一过程可能耗时千年,但一旦启动将不可逆转。
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图:国家气候中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核心机制——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这种洋流每天转移的热量相当于一万个核电站,是维持全球气候平衡的关键。
随着格陵兰融冰带来的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这一洋流系统正面临减弱乃至终止的风险。如果它停止流动,将可能引发全球气温和降水格局的剧烈变动,如电影中那种极端天气并非毫无科学根据。
与此同时,地球深处还潜藏着另一颗“定时炸弹”——甲烷水合物(俗称“火冰”)。这些潜伏在永久冻土和海底的甲烷气泡一旦因变暖而被释放进入大气,将对温室效应产生放大效应。据估算,仅仅是升温3℃所释放的碳,便可能再将全球气温推高0.5℃,形成自我加速的恶性循环。
而在地球陆地的另一端,亚马孙雨林也正因持续干旱和火灾而逐渐退化为草原,不但碳吸收能力大减,其碳排放甚至已超过吸收。这不仅威胁着全球碳平衡,也危及其中生活的土著群体和数千种物种。
火冰(左)和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右)
温宁指出,这些引爆点的共同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与危险性的共存:我们不知道它们何时会被触发,但一旦发生便无法挽回。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提前防范。
他强调,人类当前对地球系统施加的压力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避免跨越这些临界点、控制升温幅度不超过2℃,已成为我们对未来负起责任的最基本要求。
03
我们能否做出改变?
改变真的能奏效吗?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你或许希望听到这样的答案:“只需干一件事——多吃豆类,一切就都会好起来。”可惜,事实上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
据估计,在2020年,如果全球10亿中产人士竭力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碳足迹,那么全球碳排放总量可以减少1/5。虽然劳师动众,但是结果好像也没那么明显。
在更多时候,尤其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们之所以作出不理想的气候行动决定,是因为真的选择有限。温宁也指出,那些造成最多气候变化的人——化石燃料行业和富人——需要承担责任。但这件事仍需要所有人团结起来,搁置分歧。
1850年-2023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距平序列
图:中国气象局
温宁认为,要阻止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拓宽对“做”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个人行动,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变革。他指出,真正有效的是通过影响他人,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化行动。
通过在私人生活、职场生活和政治生活做出改变,这些行动将不仅有助于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还能传递市场信号,促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而工作场所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和政策改变同样重要。企业和机构在实现零排放方面的努力,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他鼓励人们参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政治行动,推动更强有力的气候政策。
他把人类比作正在经历“全球最糟糕的互动式冒险故事”的参与者,每个人其实都是剧情走向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无奈的看客而是有力量的作者之一,就能找到改变结局的机会。
你关注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问题吗?
你觉得它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
作为普通人又能做些什么加以应对?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这本妙趣横生又鼓励行动的力作
一边笑到肚子疼
一边重新认识气候危机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封面图|视觉中国
观点资料来源:《热爆了》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关注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